文人士大夫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于世界舞台上的独特社会群体。
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群体,贯穿整个中国历史,从战国时期的屈原,到现代历史时期的鲁迅,跨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,他们秉承着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(北宋·张载)精神,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。
我们的祖先,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,致力于研究、探讨、总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、社会治理、历史变迁的规律,及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。到初秋战国时期,逐步形成了各种哲学思想体系,出现了“百家争鸣”这一人类初期哲学思想繁荣的景象。
这一时期的基础哲学主要派别有:儒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兵家、道家、纵横家、农家、阴阳家等四十六家初级哲学理论体系。
同时期中国的政治、军事、历史、教育、经济、文化、哲学、 医学、天问、地理、农耕、纺织、水利等基础学科也逐渐建立。
历史事实证明,几千年来,伟大的中华民族,一直崇尚道德教化。有“有教无类”,从平民百姓家庭,到帝王将相、权贵豪门,都尊重知识,重视教育,把培养下一代的任务,当作一个家庭的中心工作。
平民百姓之家,省吃俭用,也要积攒钱财,投入下一代的教育上。帝王将相之家,更是花重金,聘请优秀的教书先生到府上,传授知识,为家庭培养优秀的接班人。
孩子们自幼受父母言传身教,四、五、六岁开始、有私塾老师授课,读书、识字、写作、习武、学艺。有道德教化,有知识的学习、有技能的培养,为生存而学,为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而努力。
经过积极的储备,谦谦学子成为有道德、有志向、有技能、有学识,有文化、有担当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。他们文可治国,武能安邦;文韬武略,雄心赤胆。成为国家的栋梁,为国家的经济建设、为民生事业、为社会的安宁、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,贡献各自的聪明才智。这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建立的良好的教育体系引导和美育的结果。
《三字经》是自幼儿开始的道德品质的幼教读物,例如其中的《孔融让莉》故事,是二、三岁时就接受的兄妹亲人间的友爱教育;
《司马光砸缸》故事,是四、五岁就接受机智、临危不乱、沉着智慧的启蒙教育;
《木兰从军》是六、七岁就接受的爱国启蒙教育;
《苏武牧羊》是八、九岁就接受的忠诚守节,不背叛国家的忠君爱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教育;
《劝学》是荀子劝戒天下学子,勤奋、坚持、求取知识、努力进取的文章;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、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、“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、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”;“神莫大于化道,福莫长于无祸”;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;“无冥冥之志者,无昭昭之明;无惛惛之事者,无赫赫之功”;
《孟子·告子上·鱼我所欲也》教导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,加强道德教育;“鱼我所欲也,熊掌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,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。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,他认为: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,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,就在道德方面“仁义、理智”。
爱国诗人屈原,自幼聪明好学,善长诗词歌赋,在战国的诸国兼并战乱时期,为国出征参战,为楚怀王的国家治理出谋划策。可是他的安民强国方略,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,遭到贵族阶层的诬陷、迫害,最终被政治流放。
楚辞《离骚》,是屈原在遭到陷害时创作的诗歌,诗中,屈原用各种花草的本性,来比喻自己的思想品质。“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”;他一生追求自我道德修养,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、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 ”; 借诗词倾诉爱国忠君,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、忠君报国之梦想未实现,却招来宫廷中权贵们的陷害,最终遭到政治流放,依然坚守理想,无怨无悔。一句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贯穿两千年,传遍中华大地的感慨。
秦汉三国战乱不断,魏晋时期社会出现了“清谈”、“高逸”的士大夫,竹林七贤的阮籍、嵇康、刘伶、山涛、王戎、向秀、阮咸,他们崇尚精神的纯粹,淡出政治,如同陶渊明:田园归隐;
南北朝时期,神学盛行;南朝时期,范缜着《神灭论》,主张神形统一的观点,坚持儒家思想统治社会;
唐代朱熹的哲学中的“人心”与“道心”理论:他认为“道心”是出于性命之正,本来便禀受的“仁、义、理、智”之心,发而为恻隐、羞恶、是非、辞让、则为善。“虽圣人也不能无人心,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,而以道心为主。”他主张“人心”应听命于“道心”,主张“遏人欲而存天理”。
韩愈《师说》提出,“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”。倡导儒家思想。
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、《钴姆潭西小丘记》。作者仕途坎坷,永贞革新受挫,但是作者依然坚信自己的理想必定实现,永州的山水之美,是作者人格美的艺术写照。
唐、宋两代,中国逐步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士科举体系。
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士族,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客,门阀制度,到九品中正制的举贤方案,至唐宋时期逐渐产生的科举取士政策。
下至庶民,上至公卿子弟,都必须从小刻苦读书,学习各类知识,博览群书。通过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一级、一级的考试,并且争取到对等的行政职称,等待进入各级行政部门工作。执政为民,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,报效国家。
仕途艰难,中有各类党派斗争,经济利益之争。因此,党争,成为中国历史演绎的政治舞台,在这个舞台上的各方力量,也成为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因素。
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斗争中,胜利一方夺取政权,成为**权利的主宰者,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便诞生,循环往复,将历史的车轮推动。
许多文学艺术作品,便伴随着一次次的历史发展、政治沿革而产生。
到唐代诗人王勃的《滕王阁赋》,王维的《袁安卧雪图》、李白的《将进酒》、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、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》、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、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、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、陆游的《示儿》、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;
苏轼的《水龙吟·似花还似飞花》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、《前赤壁赋》、《西江月·照野弥弥浅浪》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辛弃疾的《摸鱼儿·更能消》、《玉靑案·元夕》。
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李清照的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、《渔家傲·天接云涛连晓雾》、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、岳飞的《满江红》、文天祥的《过零丁洋》。
龚自珍的诗《九州生气恃风雷》、林则徐《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》、。曾国藩的《家书》。梁启超的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、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主张革新,反对专制制度。谭嗣同的绝命诗《狱中题壁》、秋瑾的《七律·漫云女子不英雄》、鲁迅的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戴望舒的《雨巷》、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、方志敏的《清贫》、钱钟书《围城》、矛盾《白杨礼赞》、巴金的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;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、沈从文的《边城》、艾青的《我爱这土地》、矛盾的《白杨礼赞》。
各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,学习儒家道德思想,道家的达观,受到儒家、道家的道德文化,处世哲学的影响,在各自的文学艺术创作中,写理想抱负、记录历史沿革、抒发情感、感慨自己的仕途坎坷、阐明自己的政治追求、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,这些文学艺术作品,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人士大夫的忠君爱民,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,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河绵延不断、经久不衰的灵魂的源泉。
2019年5月20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